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滚动

曼胡默尔徐捷:从中国视角,驱动全球出行新未来

文章来源:盖世汽车
发布时间:2025-11-29 00:54
阅读量:18367   

2025年的深秋,徐捷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2025金辑奖“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力人物”的奖杯,笑容沉稳。这份荣誉,不仅是对他个人二十载产业深耕的褒奖,更是对一家即将迎来入华三十周年的德国家族企业——曼胡默尔,其深度本土化与创新转型之路的肯定。

从一名对德国制造心怀敬仰的毕业生,到执掌曼胡默尔全球乘用车业务的总裁,徐捷的职业生涯,几乎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同频共振。他坦言,真正的转折点,来自于他成为一位国产新能源车主的亲身经历。坐在方向盘后,他真切感受到中国用户对产品的极致需求,这彻底改变了他的认知,也推动他思考:如何将曼胡默尔在全球的过滤技术,更好地融入这场本土创新的浪潮之中。

作为一位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全球业务负责人,徐捷对“全球化”与“本土化”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转变。“曼胡默尔是德国企业,但总部不一定只在德国。”他透露,集团已将全球新能源产品研发中心迁至中国,这样的资源倾斜,背后是以中国创新反哺全球发展的战略决心。

面对“技术内卷”与“可持续发展”的行业课题,徐捷指出,中国汽车产业要扩大全球优势,需突破两大瓶颈:以更开放姿态“拥抱全球智慧”,以及在出海过程中将叙事从“竞争”转化为“共赢”。对于曼胡默尔,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,其核心竞争力仍在于“将有害与有用物质分离”的硬件专长,并以此为基础,通过智能化为用户创造全场景的安全、健康、愉悦的出行体验。

临近入华三十年,徐捷看到的是“十五五”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巨大机遇。他领导下的曼胡默尔,正以中国为支点,将本土洞察与全球技术深度融合,坚定驶向一个更洁净、更智能的出行未来。

以下为采访实录:

盖世汽车:在您深耕汽车产业的这些年里,有哪个瞬间或事件,让您坚定了 “要为中国汽车产业创造独特价值” 的初心?

徐捷:从毕业加入曼胡默尔至今,我已经在这家德国家族企业服务了整整二十年。在职业生涯早期,我像许多人一样,对德国技术、德国制造充满认可与向往。但真正让我观念发生转变的,是亲身感受到中国制造汽车带来的全新用户体验。作为一位中国新能源车的车主,当我实际接触到国产车辆时,它们对中国人出行需求的深度理解、对家庭使用场景的细致考量,以及最终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,都让我深受触动。这种体验让我重新思考,作为曼胡默尔的一员,如何能为这样的产业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转变,我和团队始终坚持以中国客户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,将我们在过滤分离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,转化为更洁净的车内空气、更健康的出行环境,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加安心和愉悦。

盖世汽车: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 “技术内卷加剧”“全球化本土化适配”“可持续发展落地” 等多重新课题。基于您对产业的深度洞察,您认为未来 3-5 年,中国汽车要巩固并扩大全球优势,最需要突破的 1-2 个核心瓶颈是什么?您和您的团队在这些方向上,已经有了哪些具体的布局或规划?

徐捷:首先,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巨大优势。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,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方法,最终实现快速迭代,不断加强体验。将产品力从简单的汽车转化为人们在移动出行中可以依赖、享受更愉悦的载体,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优势,必须保持。

但同时我认为也存在两个瓶颈。首先,我们需要拥抱全球智慧,虽然我国人的智慧非常优秀,但如果融合全球智慧,使其用于汽车产业的发展,更全面、更高速地提升汽车产业的优势,这显然是更好的,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的瓶颈和工作方向。

第二个问题是在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过程中,当我们去了其他国家或者不同市场,那边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产业的布局?它是侵略性的还是一种机会,还是一种共赢的未来?这是我们需要突破的。我们要去突破的是深入新产业和市场,了解那边客户的需求和在新市场的合作伙伴的相互融合和共鸣。

我认为如果这两点能够做到,中国的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最强并且是引领的角色。

盖世汽车:2024年您升任曼胡默尔全球主机乘用车事业部总裁,成为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全球业务负责人。这一角色转变如何重塑您对“全球化”与“本土化”平衡的思考?中国市场的创新经验如何反哺全球战略?

徐捷:角色转变让我对“本土化”与“全球化”的平衡有了颠覆性认知。站在全球视角后,我发现之前在中国时对全球战略的不解,其实在其他区域同样存在,各地都希望自身需求被看到。关键在于,我们是要各自为战,还是整合区域优势实现共同提升。

过去一年,我重点推动全球团队认可一致的方向,尤其将中国视作提升全球能力的重要机会。比如今年上海车展,我请所有全球高管来亲身感受。真实体验改变了他们的认知,进而带动行动与结果的变化。

其次,全球资源调配更清晰。曼胡默尔是一家德国企业,但没有人说总部一定在德国。董事长一年来华四次,他坚信中国代表未来,甚至将全球新能源产品研发中心迁至中国,将资源向中国倾斜。这对德国团队虽是挑战,却是必行之举。

由此,全球战略执行更协同,结构也更优化。我们正借助中国的创新经验反哺全球,包括技术能力和响应速度。越来越多国际客户主动与我们探讨,希望将中国的成功案例复制到欧美等地。

当然,变革中仍有杂音,但战略方向已明,我们将坚定推进下去。

盖世汽车:曼胡默尔近年从传统滤清器向“智能守护”解决方案转型。您如何定义“智能过滤”的核心竞争力?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,硬件企业如何避免被“模块化”而持续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?

徐捷: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,硬件是软件功能得以精准执行的物理基础,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软件效用的上限。因此,曼胡默尔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将硬件做精做深,特别是发挥其在过滤领域“将有害物质和有用物质分离”的专长。

这种能力在智能座舱中直接关乎用户的驾乘体验。例如,公司正致力于通过智能空气质量管理技术,解决车内异味、减少乘客晕车等具体痛点,从而提升舒适度。

为实现这一目标,曼胡默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。一方面,通过软件将硬件与车辆系统无缝联动,使技术能快速集成并易于调用,减少复杂配置;另一方面,以高度开放和协同的姿态,全面配合客户需求,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优质体验。

盖世汽车:站在曼胡默尔入华即将满三十年的节点,展望2030年,您认为汽车产业链企业应优先构建哪些能力以应对可能的产业重构?曼胡默尔希望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?

徐捷:我们深入研究了“十五五”规划,认为其中蕴含重大机遇,“十五五”规划不仅对中国,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一旦爆发风暴,必须抓住这个机遇。

面对可能的产业重构,企业需重视两大核心能力:一是以“新质生产力”推动创新,二是增强供应链韧性,实现“在中国为中国”“在中国为世界”等等产业布局,同时推动实体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。

对曼胡默尔而言,我们将从两方面发力:一是在汽车领域持续深耕,提供智能化过滤解决方案;二是积极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,从氢能制备、储存到电动化应用,发挥我们在物质分离技术上的优势,覆盖上中下游,拥抱能源变革。

另一大机遇来自国家“拉动内需”的战略。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,将催生大量新需求,尤其在出行品质、车家互联等领域。同时,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“银发经济”也将创造众多机会,如空气质量管理、食品健康等。我们将把握这些趋势,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支点,推动集团实现新提升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新华金融网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 | RSS订阅

邮箱:jokeryouxiang@163.com


声明: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,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尽快处理!

新华金融网 版权所有 未经全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15281号
-->